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何为京都人的规矩?

日本通·2019-02-18 18:07:00·文化
10万+阅读
摘要:古都,不是放在高档玻璃展柜里的纪念品,而是金钱、人、物品、思想交流碰撞的活的城市。订立苛刻的规矩,是原有住民对既有秩序的守卫,也是对外来者的防范,但很多时候原有住民未必都遵守。也正是因外来者,这些规矩才不断被强调,原有住民也变得更富凝聚力。

何为京都人的规矩?

京都景象

本文由“一览扶桑”(微信号:sjcff2016)授权日本通转载。

文丨 苏枕书

中国游客在日本如何不守规矩的叙事,这些年讲了太多。嗓门大、插队、擅闯私人庭院拍照……等等,不论日本媒体还是我国媒体,各种角度的阐释,大概都已说了个遍。

以此为题材的电视节目或者新闻报道,往往能引起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共同兴趣。前者深表共鸣,后者利用的场合更广泛,可以借此批判“国民素质”“国民性”,可以反向赞美日本的素质和“规矩”,可以唤起大众的“耻辱感”和尊严、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言行。

总之,是一个可以多角度利用的好话题。


1.

我不反对讨论这个话题。从前住在银阁寺前,也不曾少见过同胞游客攀花折枝的情形,忍不住投以愤慨训诫的目光。

当然,被指责的不仅是中国游客,在京都人眼里,首先外地人都不太懂规矩,外国人更不懂。早些年旅游政策没有放宽时,少数中国游客的买买买行为令他们感到异样,带着揶揄、讽刺……很复杂的心情,评价中国人的“爆买”。后来中国游客数量大增,可以批判的话题也更多。

“规矩太差”(マナー悪い),和“很困扰”(困ります)一样,是日本人比较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指责或者抱怨。在批评游客的行为时,常常配合使用。

毒舌的京都人甚至还有“观光公害”一词,指责观光客对京都本地居民日常生活带来的骚扰。

一方面日本政府要通过大力推广旅游拉动经济,一方面又无法照顾京都本地居民的利益和需求,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人员设置也不完备,倒不难理解本地人的怨声载道。

“行政机关和旅行社事先应该给游客好好教教文化还有规矩。”新闻上,经常能看到京都人这么说。

这种心情很好理解,尊重和理解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是旅行者的基本道德。我去某地旅游,倘若对那里一概不知,也会觉得很紧张。

何为京都人的规矩?

京都景象

但京都人的要求显然比这个更高,“文化和规矩”,很是居高临下,仿佛不考个“京都观光文化检定资格证”(2004年起,京都商工会议所主持的资格考试,日本各地都有,但应考人数逐年锐减,有些地方已经不再举办),也没资格来京都旅游似的。

那到底什么是日本的“规矩”,或者什么是京都的“规矩”?

除了那些最基本的、现代社会的人类都要遵守的“规矩”(不插队、不乱扔烟头……),还有什么?


2.

多年前,我曾帮国内一家美食杂志采访京都本地人喜爱的饮食店,找到一家口碑很不错的小店,电话过去说了我们的意图,请教能否接受采访。

对方是一位方言很重的京都老人,一听“中国的杂志”,立刻激动道:“我们不接受中国杂志的采访!我们不需要中国游客来吃!已经有很多中国游客来了,还有韩国游客,声音又大,乱扔东西,完全不守规矩!”

我一向反对民族主义,面对这番言论,也只好说,抱歉抱歉,打扰您了,我们就不采访了。

对方显然找到了倾泄对外国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偏见与不满的好机会,对我收不住吐槽的激情:“中国人是最不懂规矩的!进店哇啦哇啦,坐下去占好多地方,老吃剩饭,吃完也不走,纸团扔地上,收拾起来特别麻烦。我们最怕接待中国游客!”

我说:“是是,您批评的现象的确都有,实在对不起,我们的电话打扰您了。”我也想迅速结束对话,后来他的夫人似乎在那头不断制止,又远远说了几句抱歉,这通电话才算结束。回想起来,也算是后来“观光公害”的先声。

不过事情到这并没有结束。又过了几天,我突然收到了这位老板的电话,说是已经看了杂志社寄去的样刊。

原来报完选题之后,杂志社已向我所提议的那几家餐馆寄去了杂志。以为要被骂不懂规矩、擅自寄送出版物,结果却是:“实在对不起您!前几天在电话里对您说那通话,当时已经被我老婆骂了。后来想想,也有点后悔,毕竟不是您的错,中国那么大,人那么多,什么人都有,我怎么能把那些话都对您一个人说呢?实在太对不起了。昨天我们收到了杂志,真是漂亮、了不起的杂志啊!虽然我们看不懂中文,但也知道这是水准很高、很用心的美食杂志,甚至比不少日本杂志都出色。我很后悔,那天那么草率地拒绝了您,还说了那么多失礼的话,请您原谅。如果有机会的话,以后想接受贵刊的采访。”

何为京都人的规矩?

京都景象

就这样结束了。

虽然我可以理解他的抱怨,但后来我从来都没有去过那家店,担心自己没守好规矩。有他之前那番吐露的真心,也有些后怕。京都这么大,还是可以不打扰到他。他的偏见与愤怒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某某人最不懂规矩!”那个“某某”,换成另一个国名或者地名,也许我们都有过类似的言论(我当然也有,只能做到不随意伤害别人,不发表歧视言论。至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我有保留偏见的权利)

不过,更丰富的信息与经历、人与人之间更多的交流与碰撞,可能改变偏见、消解愤怒,这却是很动人的过程。


3.

前几天,真如堂的司花师傅省吾找我吃饭,下半年太忙,我们都没有见几回面。问他最近在忙什么,他说在准备寺庙的新年用花,梅花、南天竹之类尚好进货,竹子太贵,就开车去山里砍。

“开了好远,一直去到美山町。你知道那种矮竹子吧?过年常用作装饰的,叶子宽长,镶一圈白边,一般树林里都会生长。”

我有点好奇:“你们寺庙在美山町有山?”

他神秘一笑,压低声音:“那不是我们的山,但每年我们都去那里砍竹子。”

“私有山林?这会违法吗?”我立刻问。

“严格意义上也许吧,但是其实还是有很多暧昧地带。我们尽量到遥远的山里去,一片山林少砍一点,多去几个地方,也给别人留一点。”他说,“一大早就得去,要砍一整天。有些林子里矮竹子非常多,其实完全够我们用。但不能砍得太明显,要像,怎么说呢,像给植物通通风一样,稍微砍一砍。”

“太不可思议了,这样真的不要紧吗?”我仿佛比京都人还要京都人,连连追问,“不会被发现吗?不会有人生气吗?”

“在我们南丹老家,山上不种大树,只有些竹林、灌木、藤蔓、山菜,一草一木都金贵。要是有人来我家山上砍竹子,我爹发现了,也是要骂的。所以我们不能去这样的山里砍竹子。美山町那边山里多巨木,当地山民的收入主要靠生产木材,人们也不那么在意山菜、矮竹子这些。因此多年以来,我们约定俗成似的,就去那边砍竹子。有几回砍完了,站起身发现,对面停了一辆车,也是来砍竹子的。大家也不多说什么,点点头,心照不宣。”

何为京都人的规矩?

京都景象

我觉得难以想象。身边有极守法的师兄,我们一起去爬山,路上拣根枝子,他会研究行为是否合法,是不是可以带走。我摘覆盆子,他也要说,其实这是私有林。

在这样的教化之下,我想我应该是很守规矩的了。

“其实我们很随意的,更像是遵行某种习惯法。按照习惯去某座草木丰盛的山,以不损害当地人利益、又能满足自己需求的方式取得所需要的物资。”省吾道,“有一年全京都的竹子都开花枯萎了,过年没有竹子,我们一直开车到了长野深山,也用这样的方式砍回了竹子。”

“我明白了。就像到了秋天大家都去山里捡栗子一样,虽然山林是别人家的,但只要别人不禁止,也是两相默许的美事。主人家不需要通过栗子盈利,进山捡栗子的人也不为得了栗子去卖,只是自己尝一尝野味。这就是共享山林馈赠的可爱的事了。”我道。

他点头笑:“我看你紧张坏了,其实京都人也不都那么苛刻。大家共同生息在这片土地上,总有一些暧昧的共享区域。”

省吾的话是对“京都规矩”的反叛与矫正,比我的观察更具说服力。

很多时候,订立苛刻的规矩,是原有住民对既有秩序的守卫、对外来者的防范。原有住民自己未必都遵守这些规矩,但因外来者的存在,这些规矩得到强调,原有住民也变得更富凝聚力。


4.

这并不是京都人第一次痛斥外地人不懂规矩,川端康成早就说过战后京都失去了原来的宁谧优雅。

真的可能挡住外来人的脚步吗?

当然不会。正因为古都有无穷的魅力,古往今来才吸引了无数或长居或短暂旅行的客人。

至今,远离京都的乡村地区仍残留着一些京都方言,是古代的“乡下人”从古都带回的只言片语。外来的人固然带来了喧嚷与刺激,也带来活力与创造力。

古都不是放在高档玻璃展柜里的纪念品,古都是金钱、人、物品、思想交流碰撞的活的城市。

虽然我自己事实上已充分接受了“京都规矩”的规训,但我坚决反对“观光公害”这样粗鲁的词汇,也反对创造某种一成不变的“京都规矩”。


【作者简介】苏枕书,客居京都,爱好养花种菜,著有《有鹿来》等作品。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苏枕书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