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虚假“海归”问题 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日本通·2010-12-20 16:57:16·留学
8.2万阅读
摘要:海归一词在中国大陆颇为流行。 从“出国热”到“海归潮”,除了怀家念国的天然情结,其背后其实更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个人发展空间。然而,假“海归”现象的出现也成为了教育界的一大悲剧。

其三,教育促“海归”,只为“镀金”。

据相关资料显示,留学生对新中国教育科学文化的贡献非常大。中国科学院于1950年成立,1955年首届学部委员共172名,(不含哲学社会科学部)有158位是归国学者,占92%。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首批院士96人,留学专家46名,占48%。留学生在新中国建设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祖国做出的最大的贡献当数攻克无数科技难关,造就了中国“两弹一星”的辉煌,为共和国的国防提供了一柄极具威慑力的倚天长剑。

由于“海归”人员在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杰出贡献,我国教育界对“海归”人员的使用重用一直是“情有独钟”,“厚爱有加”,从而要致使许多学子对出国留学的偏爱与执着,不仅催生了托福考试热、出国培训热、留学中介热等,还出现了出国留学人员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伴生了少数人出国学习只为取得“洋文凭”、只想“镀层金”的投机行为。

其四,事业盼“海归”,只讲“结构”。

人才的竞争,是新时代国际间最重要的竞争。我国对人才的认识,从“人”的回归到“才”的回归,既是政策嬗变的结果,也是思想观念的解放。从世界范围而言,人才国际化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国以其种种综合优势,迎来“人才回流”时代,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归国;同时也有望挑战全球范围的人才推--拉模式,在国际人才大战中成为赢家。这是极其重要的紧迫的课题,不能掉以轻心。

在人才政策中,我们同样要避免用一种趋势掩盖另一种趋势的不妥做法。那就是,有些单位有些部门,死死抓住“海归”不放,忽视了本地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还有的领导对“海归”人员不放心不放手让他们大胆工作,常常是“冷藏”起来,摆样子,当“构成”。前者令假“海归”有“滥竽充数”之机,后者让真“海归”无用武之地,显然这些做法都不好,都是浪费人才忽视人才的片面和错误做法。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虚假“海归”存在的根源,是与我们认识不足认识不当认识不准有关,也与我们对待人才使用人才鉴别人才的水平方法存在欠缺有关。就这个层面说,虚假“海归”的现象滋生与蔓延,不仅是教育的杯具,还是社会与国家的杯具。

因此,对“海归”问题,需要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切实改进工作,从认识入手,从使用着眼,从鉴别把关,真正在实践中识好人用准人,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挖掘人才的潜能,实现标本兼治假“海归”现象,还真人才良好的生存空间、使用环境和展现途径,促进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通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