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日本学界辛亥革命研究百年

日本通·2011-10-01 15:15:43·社会
10万+阅读
摘要:一百年前,有不少日本人亲身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在日本出现了许多相关回忆、评论与研究著作。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28期 特别策划“辛亥革命的当代价值”文章之一

一百年前,有不少日本人亲身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在日本出现了许多相关回忆、评论与研究著作。

1967—2005年,在东京有辛亥革命研究会。1982年至今,在神户有孙文研究会。它们各自发行机关刊物《辛亥革命研究》与《孙文研究》。此外,还有野泽先生创办、编辑的《近きに在りて》(《近邻》)杂志。

日中战争爆发前日本人发表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以北一辉的《支那革命外史》(1921)、吉野作造与加藤繁合著的《支那革命史》(1922),以及铃江言一以笔名“王枢之”发表的《孙文传》(1931)为代表。

北一辉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极力支持谭人凤和宋教仁,但反对孙中山的“美国式理想”,认为孙中山从美国“翻译、进口过来”的共和政治与“革命党所拥有的东方式共和主义”截然不同。吉野作造是著名的倡导民本主义的政治学家。他受到北一辉著作的影响,也认为孙中山未必代表着革命派的主流,但比北一辉更强调辛亥革命的普遍性。铃江言一则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是“中国资产阶级发展的前提”,意味着中国达到了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资产阶级革命阶段。

二战后,日本学界围绕辛亥革命的性质,产生了意见分歧。野泽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革命”论者。他认为,作为“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之高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并不彻底。必须继续经过“总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几个阶段之革命过程”,才能彻底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他肯定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提出中国革命的成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起源就在于辛亥革命。

“半殖民地半封建变革”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横山英。他也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但严厉批判“资产阶级革命”论,主张“对于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中国革命之胜利为止的中国近代史,为了系统地掌握其一百年之政治过程的总体,应当设定‘半殖民地半封建路线’及‘反帝反封建路线’”。

市古宙三则主张“乡绅革命”论。他认为,固执地方利益的乡绅与图谋中央集权的清政府之间的矛盾以保路运动为契机导致辛亥革命爆发,于是乡绅摇身一变成为革命派,掌握了革命的主导权。袁世凯洪宪帝制以失败告终的一个原因也是乡绅的反对。

战后日本学界的主流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无论“资产阶级革命”论,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变革”论,均把辛亥革命定位于世界历史的展开过程上,认为它标志着中国的资本主义化。与此相反,“乡绅革命”论注重中国独特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则被视为其表征。

1980年代以后的日本学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逐渐降低,革命史研究也随之减少。同时,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日益增多,有些著作从与以往不同的角度对辛亥革命加以分析。

田中比吕志的研究是一个代表。他批判过去对立宪派的消极评价,认为清末的立宪制度、地方自治推动了地域社会的变动,提高了地方精英的凝聚力。清政府因为丧失了地方精英的支持,从而爆发了辛亥革命。千叶正史则认为,清政府推进通讯、运输的近代化,带来了相互矛盾的效果。近代交通体系的形成打破了国家对统合手段的垄断,促使社会层面上的全国统合。田中比吕志、千叶正史更多地关注中国近代史的特殊性,着重当时中国的国家和社会之以往被忽略的侧面,即地方精英的动向及朝廷的决策情况,由此探讨辛亥革命的性质。

至于近年日本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动向,可以参阅久保田文次的《辛亥革命の理解をめぐって》(辛亥革命研究会编《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汲古书院,1992),久保田文次的《近年来日本辛亥革命研究的新动向》(中华书局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94),田中比吕志的《近年の辛亥革命史研究の动向と课题:辛亥九○周年から一○○周年へ》(《近きに在りて》第47号,2005)。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通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日本通 资深作者
86509篇文章

作者简介

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