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日本通·2019-11-22 20:41:12·文化
10万+阅读
摘要:近日,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青年作家蒋方舟、果壳网CEO姬十三在北京A33剧场,围绕“无所不在的美:材料与人”主题展开了一场跨界对谈。

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青年作家蒋方舟、果壳网CEO姬十三19日在北京A33剧场,围绕“无所不在的美:材料与人”主题展开一场跨界对谈,《建筑创作》杂志主编王舒展担任主持。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活动海报

 “材料决定建筑,遇到新的材料,新的时代就开始了。”隈研吾携新书《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登场,在跨界中碰撞出火花!


- 1 -

谁是隈研吾?

隈研吾,日本建筑大师,负责2020年东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残奥会的主会场新国力竞技场的设计。作为对近代日本与中国建筑界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其作品类别多元,在材料的选用上烙下了鲜明的独创性。

中国大众对于他的了解可能是从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开始的,但实际上隈研吾在中国作品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了,这些作品从小型的展览上的装置到大型的城市综合体,从老旧工业厂房改造、到人们审美要求很高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有涉猎。主持人王舒展评价,隈研吾是与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相结合最紧密的一位日本建筑大师。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隈研吾

隈研吾的建筑设计遍布20多个国家,追求融入当地环境和文化,在中国具有极高的人气。《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新书发布会开场,隈研吾讲述了他这几年的研究和探索。

早期作品,长城脚下公社竹屋(2002年,北京),他在中国最被人熟知的项目之一。

“实际上当时我们画了建筑图纸交给施工单位,当时所有接触到的施工单位都告诉我们说竹子是没法用来做建筑的,他们不会做。虽然是一种很传统的、古老的材料,但是在现代的建筑界来说当时用竹子来做建筑是一个非常新的挑战,挑战这么一种新的建材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但是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工作,通过这个项目我是意识到了、也加强了这个意识。”

近期作品,中国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民艺博物馆(2015)。

“这组建筑的主题是以中国的传统的砖瓦为主题来做的。我们现在在图片上面看到大量采用的是中国瓦都用的是二手的,就是从中国的很多老建筑上面、废弃的建材收集起来的,因为都是传统的手工瓦,所以呈现出现代工业瓦所呈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色泽、风貌。”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他将这种对材料的实践看做一种实验,提出了相当有趣的总结。“我们知道积木这个玩具在欧洲更像砖块一样,然后把它堆砌起来、累积起来所以我们叫积木,其实这个项目我们用的还是日本当地的木材来做一些新的堆砌方法……亚洲地区的很多的传统建筑实际上它不是用的一种垒砌的方式,而是更多得用到的是编织。” 

在被问到是否考虑接手新的中国商业建筑项目时,隈研吾坦言:“我个人是比较喜欢做商业建筑的,我觉得有些尝试在商业建筑中间反而能够很轻松地尝试起来。比如说我在东京做的台湾的凤梨酥的品牌,就是微弱深秋(音)的房子,其实在东京街头的商店建筑里面它应该是外形来看是标新立异的,因为是鸟巢状的建筑。作为建筑是完全可以进行创新和尝试创新的,这个是赞同的。”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对谈现场

关于妥协、挑战的命题,隈研吾认为:在做东西的时候肯定是需要有妥协的,不可能是完全没有妥协的,问题是当我们需要做妥协的时候做怎样的妥协,我是力图想要把这个妥协、妥协本身也会坏事变好事或者变成有益、有趣的妥协,而不是恶化成无益的、大家都很厌恶的妥协,这个是可以运用我们的智慧进行努力的方向。


- 2 -

文学、建筑、科技的跨界

这次对谈还邀请到青年作家蒋方舟、果壳网CEO姬十三。在各自领域都取得非凡成就、工作满档的三位嘉宾一致认为,有意思、没有尝试过的事情,更能激发出工作热情。

姬十三认为,建筑学是高级学科,一方面要求非常好的物理、数学、几何功底,又对审美和设计才华有要求,是非常高级、复合的学科。在我国不同院校对建筑学科定位会不同。比如说在清华大学肯定是一个纯工科的学科,但是在央美可能更多是从设计和审美角度来看待这个学科。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姬十三

面对观众提问,隈研吾认为,建筑既是技术也是艺术。“如果不去了解或者不去发展新的科技或者新的技术在建筑领域的话会很无聊,建筑这件事情会没有意思。”而他现在正在做雅思士(音)日本跑鞋的品牌,用木材的木粉做的新型材料做新款球鞋。这些都是同样尝试运用一些新的材料来为人类的生活做东西,在这个意义上都是一回事。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蒋方舟为建筑引入了文学性:“文学丰富了建筑,文学把它的叙事性加入到这个建筑里面,所以我喜欢的建筑空间天然带有一种叙事性。”作为建筑师,隈研吾认为:“对于文学甚至是对于音乐这样一些艺术来说,它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一个作品会带有一种节奏感或者是一种旋律。

比如说一个具体的故事是一个什么样的情节没有多大的关系,当我们喜欢一个建筑空间的时候,我们感受喜欢这个建筑空间给我们有意无意中带来的身体能够感受到的一种节奏感。这种旋律或者是一种节奏感,你觉得当你跟你的身体或者跟你的喜好是契合的时候你会喜欢这个空间,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文学喜欢一本书或者一个作者的文字的时候,很多时候并不是我喜欢这个剧情,我们喜欢这个故事,我喜欢他的文字、他的表达、他营造的一个文学的氛围带来的一种节奏感。

这个旋律感给我以愉悦,说明这个小说家他的文字跟我是契合的,我会喜欢他和他的作品。包括音乐也是如此,这可能是这几类艺术类的学科它们有共同点的地方。我是这么理解的。”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蒋方舟

值得一提的是,蒋方舟曾出版作品《东京一年》,隈研吾老师参与设计的根津美术馆是她在东京最喜欢去的地方。吸引她的是一块“世界上最神奇的一块玻璃”:“在美术馆有一块落地整个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树林,我觉得那个窗户看到的甚至比我透过空气看到过的更清楚。”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隈研吾先生马上揭开了神奇玻璃的秘密:“做艺术创作的时候经常有画框这种东西,透过画框或者透过一个屏幕去看一个东西的时候对它关注力更加集中,会觉得它更加贴近自己的感受,比我们肉眼直接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会更贴近自己的感受。所以珍贵的东西一定要框起来,有些东西透过屏幕去看就觉得很了不起。”


- 3 -

2020东京奥运会主场馆

最后,关于读者关心的2020东京奥运会主场馆,隈研吾追溯了其中的中国渊源。隈研吾团队采用了五层平行屋檐形成的外观形象,这个灵感来自于奈良最古老的木塔五重塔,是世界上建成的最古老的木结构的木塔,也是最古老的木建筑群之一

这个五重塔的构造技术的特点来自于古老的中国。它的特点就是当人们在塔下方看上去可以看到层叠的一重重塔的屋檐,屋檐下方可以看到整整齐齐排列的平行的木椽子这个结构。实际上比起中国当时的北方的建筑,日本大部分的地区的雨水量要更多,所以日本的古建中间更多的会采用屋檐悬挑更出去、进深更深的景致。

奥运场馆设计对大量木材的运用,呼应了隈研吾的材料美学。“如果说我们只是用木材来替代了一种混凝土或者是替代了钢材,只是用了材料的物质的替换的话这个本身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很多设计师、大部分设计师会做模型、甚至会画空间鸟瞰图俯瞰建筑的全貌,但是那是以鸟的角度来看的,没有人会这样看待建筑,这是没有意义的。一个大型的建筑对于个人来说他的感受往往是从脚下开始,当我们落到脚下,站在地平线上,我们体验一个建筑的时候距离很近,它是一个庞大建筑的时候这个时候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有压抑感的。

“所以我在创作的过程中间做这种大型项目的时候往往非常重视随时要检验我站在一个个体落在地面上的人看到这个建筑的时候我的感受会不会有不愉快或者不舒服的地方,这时候我会重视当我直接能够面对到的材料能够感受到的材料的质感它有它的一个尺度感给我的一种个人的感受,这是我非常重视的一点。”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隈研吾的设计大量运用从传统到现代的各种材料,但这并不意味什么材料都可以随意地拿来做建筑。材料的选择背后包含科学、文化、实践等种种考量。而其新书《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从材料、方法、几何学三个层面来进行阐述,设计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探寻东方建筑的多种可能。用81项经典案例,10种天然建材,5种建造方法,3类几何结构,数百张高清图片、手绘草图、工程细部——总结隈研吾建筑实践精粹,“把30年来积累起来的灵感一次性地公开!”

隈研吾、蒋方舟、姬十三跨界对谈:材料与人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日] 隈研吾 著
中信出版集团·雅信
2020年1月 出版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中信出版集团·雅信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