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

人民中国·2020-08-10 08:13:00·文化
10万+阅读
摘要: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摩灭途中的人,总是站在时间的边缘

四方田犬彦是少有的会让我追读的作家之一,其著书,基本是出一本,我收一本,或日文版,或中文版。但《摩灭之赋》,很难归类。作者自己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承认这本书“既不是美术史,也非考古学,虽然多少谈及了文学,但远不到文学评论的程度……非要下个定义的话,勉强可称为‘摩灭学’吧。当然这门学科是不存在的,我想今后也不会出现”。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

《摩灭之赋》

四方田犬彦(日) 著  蕾克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1月第1版

但学科不存在,不等于问题不存在。在我看来,世上绝大多数问题,都不是靠学科可以解决的,其显例,如目下这场深刻改写人类生活方式的Covid-19(新冠)危机,何以走出这场灾难和疫后重启,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问题,甚至是整个文明的问题,而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学科的问题。不过,说到新冠,我蓦然意识到,这倒是一个关涉摩灭的问题。

何谓摩灭?查《辞海》:“摩”通“磨”,“摩灭”即“磨灭”,是磨损、消灭之意。但四方田则根据白川静在《字通》中的释义,认为“摩”与“磨”,“两个汉字在含义上有微妙差异”:“摩”字下面有手,由此可推测是用手抚摸的动作,“从石碑上用墨拓本,谓之摩挲”;而“磨”字,“意为石臼,用来形容以石头为工具进行研磨打制”。值得注意的是,《辞海》和《字通》都引用了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名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这里用摩灭来形容声名衰落,被人遗忘,已经偏离了原来的字义,带上了隐喻的色彩”。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

泰国悟孟寺的佛像(何杰峰 摄)

因此,摩灭既是物理性的,如古文明遗址的雕刻风化,如砥石的消磨,如人老后关节的退行,也具有超物理的属性,如人格的蜕变,如虚无感,如无常,实际上是生命万物在走向寂灭的途中所呈现的面向。你可以说那是一种颓相,但其实,只是存在的一种面向——摩灭之相,仅此而已。四方田说:

老石臼上被磨平的沟槽。漫长手术后终于摘出的、疲惫而萎缩的内脏器官。千千万万善男信女之手摩挲过的佛像,哪里是眉眼,哪里是口鼻,早已模糊不清,只如一块闪着幽黑微光的木头。这些事物丧失了优雅的棱角,表面光泽和艳色不复当年,尽失了各自的细节,之后却带上了一致的摩灭之相,令我恍惚神往。

兼好法师深谙“时间流逝带来的凋零与损毁的美学”。在四方田看来,《徒然草》干脆就是一本“摩灭论”:“作者用各种事例执拗地讲述了一个道理——世事无常,死亡将降临于万物之上。樱花散后、明月隐于云雨的时刻更有风情。因为这是事物的终末之相,令人联想到必然到来的死亡。”所以,兼好法师从来不喜欢完整、完美之物,而是试图从欠缺和未完成的物事,从自然的雨雪风霜和季节轮回的节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

废弃王都吴哥窟(何杰峰 摄)

这种对美的独特定义和感受性,乍看上去,不无剑走偏锋之嫌,其实恰恰凸显了东洋美意识的一个基本法则,即非对称。四方田说:“对称的东西无一例外令我感到无聊。摩灭之物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对均衡和反复形成的秩序之物的厌恶息息相关。”而在吉田谦好看来,无论书籍还是建筑,完美无缺反倒呆板无趣,稍有欠缺或有未完成的部分才讨人喜欢。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无与伦比的叙事文本《源氏物语》全书五十四帖中 ,本应该描写主人公光源氏之死的第四十一帖《云隐》,只有标题,内容空白。可惟其如此,“人为制造的文本欠缺,反而深刻地展现了死亡的不可表象性,章节因为不存在而显得余音缭绕,这种令人惊讶的文学实验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也难寻同例”。所谓“你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千古名句,一向被庸俗唯物论者奉为辩证法的实锤,但实际上,那又何尝不是在强调时间摩灭的证据呢?

那些残留着颓圮的城墙和危柱的废墟,米洛斯岛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田野中的石碑,山中风化到五官已模糊不清,甚至身首异处的佛陀观音像,既是文明的结果,也是遗留,那残损的外形,是时间的雕蚀。四方田在意大利留学时,曾赴南部偏远的城市、古称“大希腊”(Magna Graecia)的莱切探访,那“是我在意大利经历过的最幸福而梦幻的一次旅行”。在小城北侧的马雷塞官邸的阳台上,他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意大利南部城市莱切,马雷塞官邸阳台上的守护女神(蕾克摄)

大门两侧竖立着波形弧度的墙柱,左右墙柱上方各有两个女性立像。她们双眼圆睁,仿佛用双手托起了阳台。不,这么说不准确,她们中的一个已经失去了半边手臂,在用单腕艰难地履行着永无止境的义务。

三个世纪的风雨,无情地冲击了雕像石材,右侧墙柱上的两尊像损伤尤其严重……一人只有半边胳膊,鼻梁不见了,左眼轮廓模糊不清,她身上的衣服分不清哪些是原来的褶皱,哪些是风雨侵蚀造成的毁损。尽管如此,与旁边的人相比,她至少还保留着人物的威严。她身边那位履行着同样苦役的女人,虽然双臂尚在,但从面颊、脖颈乃至胸部,都覆满了孔洞疤痕……当初作为美的典范被授予守护官邸之荣誉的这些女性,如今已形同骷髅。这就是摩灭。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

威尼斯商业街外旧银行外墙上的少女湿壁画

在威尼斯商业街外的一间旧银行的古建外墙上,有一幅早已脱色的湿壁画,“只留下淡淡的印记,能看出画的是五个女子站着交谈的情境”,“五人中只有最左侧的少女脸上还留着表情”。四方田每一次凝望那画中的女子,“总觉得她的容颜比前次看到时风化得更严重,更难看清了”。他觉得,眼前的那种虽色彩尽失,却灵光不散的视觉经验,具备了马塞尔·杜尚话语中“虚薄”(inframince)的特质。而对虚薄的确认,正是摩灭的证据:

摩灭正在以人眼不能见的速度缓慢地进行。再过半个世纪,她就会永远湮灭吧。再过一个世纪,连见过她的人也都死完了。如此,世上关于这位少女的记忆,将完完全全地消失殆尽。

四方田从摩灭论的视角,对巴尔扎克《驴皮记》的重新解读,令人耳目一新,结果却是“细思恐极”。那张越缩越小,最后宛如一片橡树叶子,却已然失控的驴皮,是一个隐喻,道出了映射在文豪眼中的人生摩灭之真相:“与其说人耗尽了一生,不如说是一生把人用光了。”而普鲁斯特在《驳圣伯父》中的话——“巴尔扎克把浮上脑海的东西一点不剩地全写到了纸上”,不啻是咒语,所谓“极致摩灭的写作,必然会导致极致摩灭的人生”,乃至巴尔扎克刚过“知天命”,人生便戛然而止,“未尝不是拉法埃尔的再现”。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

日本“暗黑舞踏”宗师大野一雄(1906.10.27~2010.6.1)

话说到这个份上,也许会给人以一种负面、沉郁的错觉,好像摩灭论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其实非也。摩灭论非但不消极,简直可以说是正能爆棚,积极到了嘚瑟的地步。日本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老人国,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到处是身穿制服的银发劳动者;所谓“钝感力”“老人力”,不仅曾是百万级畅销书的书名,更是那些老人们励志人生的标签。与土方巽并称为“黑暗舞踏”宗师的大野一雄,生前有两句名言:“跳舞吧,只要心跳声还继续响着”,完全是自身的写照,其舞台生涯一直持续到百岁之后;“墙上摩损出的那个凹陷,即我”,则是舞踏家对人生摩灭的切身体悟。

四方田在书中写道:“身在缓慢的衰亡途中,自是一种喜悦。摩灭途中的人,总是站在时间的边缘。”成、住、坏、空,是包括人在内,所有造物的宿命(人本身,也是上帝之造物)。人生一世,爱情可遇难求,财富聚散无常,美貌易逝,成功莫测,惟命运不可抗,摩灭不可逆。在豆蔻年华,尽享青春的甘美之后,渐次迎来成人之美、黄昏之美,最后饰以有终之美,完满收官(棺),说起来,正是摩灭之所赐。

中日短长书丨摩灭论是一种积极到嘚瑟的人生观

刘柠:作家,译者。北京人。大学时代放浪东瀛,后服务日企有年。独立后,码字疗饥,卖文买书。日本博物馆、美术馆、文豪故居,栏杆拍遍。先后在两岸三地出版著译十余种。

编辑:陈蕴青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人民中国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人民中国 特邀作者
110篇文章

作者简介

第一本在中国和日本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