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歌舞伎要素
1、分类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
剧目可分四种:
(1)义太夫狂言。义大夫狂言是由人形净琉璃(现在称“文乐”)改编的歌舞伎剧目。 “义太夫节“乃净琉璃的唱腔,为竹本义太夫创作的唱腔,后来变成说唱“义太夫节”的艺术家的总称。义大夫狂言是义太夫说唱的故事的意思,“狂言”是故事的意思。
(2)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
(3)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
(4)所作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一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2、演员和角色
每个演员都是某一表演门派的一分子,每个门派对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表演风格和方法。歌舞伎各门派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目前以市川团十郎十二世为首的门派,承袭“市川团十郎”艺名的演员不但必须要掌握其前辈对角色的表现方法,而且还要融入其个人独特的风格和神韵。其他重要歌舞伎门派还有以尾上菊五郎七世和中村歌右卫门六世为首的门派。
歌舞伎最显著的特色是男扮女装的“女形”的运用。采用“女形”的目的不是为了模仿女性的音容笑貌,而是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述女性的内在品质。“女形”已是“歌舞伎”传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乎不可能为女演员所替代。
歌舞伎表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程式化的表情动作和形式,称为“型”。这些形式和动作包括类似于舞蹈的打斗动作,即杀时作“阵”和入场的特别动作“丹前”以及通过“花道”出场的“六方”。
3、服装和化妆
生活剧中的服装常常是江户时代服装的真实反映,而历史剧却常常使用华丽的锦袍和长长的假发,让人回想起“能”剧中的戏装。而对于“女形”舞剧,则尤其注重舞台服装的精美。
“歌舞伎”的一个著名标志是在历史剧中采用的奢华的化妆风格, 称作“ 隈取”(kumadori)。“歌舞伎”中有大约一百个这种类似面具的扮妆,用各种颜色和设计形式表现人物的性格。例如,红色倾向于“好”的一面,用于表示美德、热情或超人的力量;而蓝色则为“坏”的一面,用于表示诸如嫉妒或恐惧之类的负面个性。
4、音乐
三味线
歌舞伎”最重要的乐器无疑是三根弦的“三味线”。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奏的音乐流派中有抒情风格的“长呗”(长歌),以及几种叙事风格的音乐。歌手或吟颂者在一、两把“三味线”(有时是其他乐器)的伴奏下或唱或吟。标准的“长呗”演出阵容包括几名“三味线”演奏者和歌手,以及鼓手和笛子演奏者。
除舞台上的音乐外,歌手以及演奏“三味线”、笛子和各种打击乐器的伴奏人员均隐身幕后。这些伴奏者负责演奏各种背景音乐和制造各种音响效果。
“歌舞伎”中最为特别的音响效果是用被称为“拍子木”(hyoshigi)的两只木块相击或与木板相击所造成的戏剧打击音响。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通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