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娘文化”形成产业 诞生于日本动漫界的“伪娘文化”的流行,无疑对日本的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但是,“伪娘文化”的活动场所并未仅限于动漫作品以及同人社团的活动。随着“伪娘”粉丝的增多,“伪娘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扩展,以“伪娘”为主题的俱乐部、服装店、餐厅、居酒屋等等陆续在各地出现。“伪娘文化”正在由动漫界向其他产业延伸。 最早以家电销售闻名于世的东京秋叶原地区,不仅是日本动漫、电子游戏产业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日本的角色扮演文化的重镇之一,是业内着名的“秋叶系女装角色扮演”的重要舞台。闻名日本的秋叶原“伪娘”主题餐馆就位于秋叶原。 对于餐厅名字“NEWTYPE”的由来,餐厅的解释是来源于动漫作品《机动战士高达》。开辟新文化的“男少女”也确实就是新人类、新型文化的代表。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新时代”、“新人类”特色的秋叶原系女装少年的“男少女”文化。 “NEWTYPE”餐厅开张时,营业时间为每周四、五、六的深夜11点至次日5点。随着“伪娘”粉丝的增多和人们对“男少女”文化的认可,面对蜂拥而至的顾客,“NEWTYPE”在开业半年后于 “伪娘”居酒屋只在周末的深夜营业,乘电梯到餐厅三楼,映入眼帘的是店门口张贴的一张“男少女”的动漫海报,也被称为另类世界之门。进入店里,才会看到店里“男少女”的工作情景。餐厅的墙上挂满了“男少女”们的照片。餐厅里面啤酒饮料齐全,而且价格与普通小酒馆相差无几。点上一杯饮料,顾客可在店内阅读漫画、翻阅杂志,还可与店内的服务员聊天儿。餐厅力求做到让顾客在品尝饮料的同时,享受到漂亮“男少女”的微笑服务。 据店内服务员介绍,光临“伪娘”餐厅的顾客男女比例约为7∶3,而着女装前来的男性顾客或者独自一人来的女顾客也并不少见。对于女装顾客,在支付一定费用后,还可使用店内专设的化妆设施。
“伪娘”只是角色扮演 日本“伪娘文化”发展速度之快,可以说与日本国内青少年较为喜爱的角色扮演(COSPLAY)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日本的“伪娘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角色扮演,只不过与其他角色扮演行为相比,“伪娘文化”强调了性别的差异,突出了男扮女的因素。 1947年,经日本漫画作家手塚治虫改编而成的红皮书漫画《新宝岛》,在日本列岛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二战后日本新漫画的热潮。由此,催生了日本动画、漫画、游戏市场的大繁荣。当时,迪斯尼公司为扩大宣传而发起的角色扮演行为开始传入日本。日本动画、漫画、游戏界也开始效仿。结果角色扮演在日本蔚然成风,东京的原宿、秋叶原等地成了日本青少年大搞角色扮演,模仿心目中动漫偶像的聚集地。 日本角色扮演行为的大流行也与主要电子游戏厂商的企业行为有关。在日本动画、漫画、游戏行业发展过程中,任天堂、世嘉以及索尼等数家公司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日本漫画商和电玩公司为了宣传自身产品,开始大量举办动漫展和游戏展,并聘请模特扮演作品中的人物,以此来吸引人们的目光。久而久之,企业行为开始转化为个人行为,日本青少年的街头模仿秀活动盛行起来。 性别反串的艺术现象 在日本,人们提到“男少女”、女装少年等时,没有表示出严重的排斥倾向。不少人认为,“男少女”现象的出现只不过是角色扮演行为的一种发展,其主要的特点是对动漫作品中虚构的主人公的一种追星、模仿行为。日本大部分“男少女”中,女装是第一要素,因为女装角色都属于变装。 笔者曾经采访了几位日本朋友,虽然他们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男少女”,但是也没有表示出什么反感或者过激的言辞。实际上,在发源地日本,“伪娘”大部分是指为了表演需要装扮成女性的男性,是一种在舞台上的性别反串,是一种艺术文化现象。 正如《哇咿!》杂志的主创人员所说的那样,(创办这本杂志)并不是单纯地在追赶潮流,而是真正地在为那些喜欢这种杂志的人而努力工作。“卡哇咿咿”今天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通用语言,颠覆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男少女”的存在对日本社会的未来将发生何种影响还有待观察。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通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