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自由穿行于历史的国立科学博物馆

蒋丰·2021-03-06 09:03:00·旅游
10万+阅读
摘要:东京大都会的别样之美-上野公园

——东京大都会的别样之美(十二)◆蒋丰

上野公园。层层银杏落叶下,重叠着王韬、黄遵宪、梁启超、鲁迅等人的足迹,这里,与清末民初的一次次思想解放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然而,对于日本人来说,上野公园更是一个见证时代变迁的重要历史和文化地标,入口处矗立的西乡隆盛像,成为绝少部分未受战争末期美国空袭所溶毁的雕像之一,也曾在震灾和战火之后成为流离失所的人们寻找亲人的“信息招贴版”,记录着被时代车轮碾压的悲欢离合。

自由穿行于历史的国立科学博物馆

自由穿行于历史的国立科学博物馆

我径直走向位于上野公园东北角的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一辆退役的D51型蒸汽机车和一只白长须鲸模型分立展馆两侧,像两个庞然大物分别把守着博物馆的出入口。前者展示了机械之美,后者则体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前者标志着自然科学发展的里程碑,后者则展示了地球生命的无穷魅力。

日本的“国立科学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作为日本最早设立的博物馆之一,当时的日本政府将之作为高等专业学校附属机构,以“教育博物馆”的名义开设在上野山内,后迁至附近的汤岛圣堂。汤岛圣堂,听名字似与基督教有关联,实则是江户时代为学习儒教、尊奉孔子而修建的,别名叫做“孔庙”,以官学的身份存在,影响了两个多世纪的日本进程。

1923年,位于汤岛圣堂的国立科学博物馆在关东大地震中受损严重,不仅主体建筑坍塌,还损失了很多珍贵的标本。万业待兴之际,科普和教育是重中之重。仅仅是在关东大地震过后的第五年,在文化科学省官房建筑科的设计下,国立科学博物馆在上野公园动工开建。

1928年,一座充满新文艺复兴风格的三层楼房拔地而起。动工兴建国立科学博物馆时,设计师们选择用飞机造型象征日本先进的科技发展,于是在设计图上出现了长长的南翼和北翼,和一个半圆形的玄关。两翼之间的中央大厅,采用挑高式设计,整个上部空间贯穿至穹顶。站在大厅中央繁复瑰丽的拼花地砖上,抬头仰望由彩色玻璃镶嵌的穹顶,只有宗教仪式中才会存在的崇高感轻轻撞击心头。科学,也应该是一种信仰,不是嘛。

自由穿行于历史的国立科学博物馆

这座华丽庄严的建筑,如今被命名为“日本馆”,也在2008年被认定为重要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2004年,国立科学博物馆增建了以“地球馆”命名的新馆。新馆包括地上三层和地下三层,讲述了地球上的生物相互依存的动人故事。展示于玻璃橱窗内的各种动物标本,呈现规律性的排列,陈设本身就蕴含一种建筑音乐的韵律美。展厅墙壁上的环绕式大屏幕中,用童稚可爱的漫画形象表现出地球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繁衍生息、进化发展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在每个大屏幕前的地面上,用灯光投影的方式标识出从洪荒远古到今天,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

分布在展馆各处的自动服务终端,以触摸屏的形式为参观者提供动画和文字的详细说明。科学博物馆还提供手持式语音向导的租赁服务,只需要花费320日元,就能拿着一个只有PS4大小的机器,根据屏幕提示的信息在馆内学习和参观了。最为贴心的是,这两种导览设备都提供日语、中文、英语和韩语的系统。

在展馆的一角,一位学者模样的人正在授课。课堂不设围墙,并且完全是公益性质的,有麝自然香,路过的参观者随时都可以加入进来。在整座科学博物馆内,设有多处类似的课堂,讲授的内容根据展馆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

志愿者在各展馆内轻声做着介绍,遇到饶有兴致的参观者,就停下来进行进一步的交流。面对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他们总是耐心解答。

而在地球馆屋顶的观景台和香草花园,则分别为参观者提供了远眺上野公园和观察各种香料植物的机会。另外,参观者提前在网页上申请的话,还可以在每个月的第一、第三个星期五的晚上,参与天体观察活动。不做“死”的教科书,要做“活”的大讲堂,这是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带给我的一处感动。

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是国立科学博物馆带给我的另一处感动。举几个小例子,应该更容易理解。例如,在介绍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时,讲到日本东北地区盛产鹿的同时,穿插了当地传统祭祀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鹿舞”;而在介绍菊科植物时,增添了菊花与日本皇室、武士阶层以及僧侣之间文化关系的解释说明。这些别有新意的设计,将人类改造自然,自然孕育文化,文化又推动人类发展的共生关系生动融洽的结合在一起。

自由穿行于历史的国立科学博物馆

近年来日本以平均每年摘得一枚诺奖奖牌的频率引来全世界羡慕的眼光,我也陆续采访了多位荣获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的日本科技工作者,对于日本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有很多切身的感受。科学的重要性,科普的重要性,已经深入到普普通通日本人的理念中。科学,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不应该是陈腐晦涩的,科普,更不应该是蜻蜓点水的、隔靴搔痒的。在这样一座科学博物馆内,与科学对话,与科技互动,与科幻筑梦,为每一位参观者带来触动。

在展馆内,不时看到两三位日本老太太相约一起看展,她们梳着干净利落的盘发,穿着素雅整洁的和服,细声细语的交流着,演绎着“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谚。

参观博物馆,深入其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看累了,坐在如同教堂礼拜椅般的高背长椅上,抬头仰望由坚硬金属铸件包围着彩色玻璃的华丽穹顶,触摸着由铜质金属装饰腰线的浑厚大理石立柱,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尽管科学博物馆内丰富的展品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可是眼前持续出现的知识与信息,消耗了许多能量,不知从哪里飘来的一阵浓厚咖喱香,让人抚着肚皮四处张望。与一般博物馆或高雅或恢宏或清丽的风格不同,注重与孩子们互动的国立科学博物馆更接地气一些。为了照顾举家前来的参观者,位于“日本馆”地下一层的大众风格的餐厅,配合孩子们的口味,在菜单上提供了气味诱人的咖喱饭和香甜软糯的焗饭。而在地球馆的中2楼,另外设有一处环境优雅、可以边吃饭边注目展馆的餐厅,科技迷来这里约会一定没错。

自由穿行于历史的国立科学博物馆

国立科学博物馆门口是一片银杏树林,一地金黄的落叶中,矗立着野口英世的雕像。这位日本千元钞票上的男人、日本著名的细菌学家,少年时代遭遇大火,左手严重烧伤,在周围人歧视的目光和医生努力的救治中,坚定了学医的心愿。后来,他凭借在小儿麻痹和狂犬病方面的研究成果,两次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为研究黄热病而迁居西非,并最终因感染黄热病而英年早逝,他将追求科学的精神贯彻终生,也可谓死得其所。

离开时,刚好看到一位女孩,撑着一把普鲁士蓝色的雨伞站在野口英式的铜像前,久久未曾挪步,似乎在与铜像对话,又或是探寻着某一个科学论题的灵感。

轰动一时的“零式战机”,并不能圆日本军国主义的“梦”,飞机造型的国立科学博物馆却可以实现日本科技腾飞的夙愿。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迟。我期待到日本旅游“打卡”的游客,下次到东京上野公园,请务必给国立科学博物馆留出一些时间。这里,或许可以解答中国老祖宗口中这个“蕞尔小国”如何站在制造业顶端的谜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蒋丰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