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日本物语(ID:Japanch),作者:虾酱,日本通经授权转载。
在日本,寻人启事常常出现在地铁站的公告栏上,寻找离家出走的少年、走失的老人,或偶尔是想要道谢的陌生人。但最近,一则“寻找工读生”的启事,却让无数日本网友感到意外的温柔。
发出这则启事的,不是个人,而是一家老字号便当连锁店——「ほっかほっか亭」。
这家店创立于1976年,如今遍布日本各地,是许多日本人学生时代最熟悉的味道。五十年后的今天,企业决定在周年纪念前夕,去寻找一位曾在创业初期帮过他们的学生。
|“我们正在寻找当年为我们设计LOGO字型的人。”
|——ほっかほっか亭 官方社交账号
这位工读生的故事,要追溯到半个世纪前。那时,「ほっかほっか亭」刚在埼玉县草加市开了第一家店,创始人还没请得起专业设计公司,就请了一位兼职学生帮忙写招牌上的字。
那是一种像毛笔写的手写体,温柔又带着烟火气——既不像正式书法,也不像机械印刷,反而透着一种家常的亲切。没想到,这套字后来成了企业LOGO,从1976年一直沿用到现在。
五十年间,店面翻新过无数次,便当口味也换了几代,但那几笔略带手抖的文字,却从未被替代。
直到公司即将迎来2026五十周年庆时,才意识到——他们从未留下那位学生的姓名、学校、联系方式。只记得“那时候他在帮忙打工,好像是附近的大学生”。
于是,一场跨越半世纪的“寻人行动”开始了。
网友们纷纷加入推理:当时草加市附近的大学有哪些?读设计的学生多半来自哪里?若那位工读生如今仍健在,年龄大概已在七十岁上下,也许早已退休,也许还在继续创作。
企业也表示,已经委托了擅长寻找旧人旧事的电视节目,希望能借助媒体力量,找到这位被遗忘的设计者。
他们说,这不只是一次寻人,更像一次“回到初心”的旅程——想感谢那位在青春时光中留下温度的工读生,让这家小店有了自己的模样。
有趣的是,许多日本网友在留言区写道:“看着那字就知道是昭和时代的气息。”
那个年代的字,总有一种不经意的手感。它不像现代LOGO那样讲究完美比例,而是带着人手的温度——也许笔压不均,也许墨迹未干,却因为“有人写的痕迹”而更让人记住。
这让人想到,日本许多经典品牌的起点,其实都藏着一段“偶然的工读生故事”。
像森永的包装插画、日清拉面的手绘商标,许多都出自兼职学生之手。那是电脑字体尚未普及的时代,一支毛笔、一瓶墨水、一张描图纸,就能决定一家店未来的面貌。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没想到却成为一家品牌的灵魂标志。
“工读生”这个词,在今天听起来也许平常。但在七十年代的日本,它更多意味着一种拼搏与希望。许多大学生白天上课、晚上打工,靠着微薄薪水支撑生活,却也因此参与了城市无数微小的建设——从便当店、药妆店到街头小广告,都留下他们的笔迹。
或许,那位学生当年也没想到,自己随手写下的几个字,会被印在无数日本人的便当袋上,陪伴着人们走过半个世纪。
这次的“寻人启事”,其实更像是对那份朴实年代的致敬。
在那个还没有电脑设计、没有AI生成的年代,一家小店的字体,是人写的,是生活出来的;而五十年后的今天,人们重新回头寻找“写字的人”,某种意义上,也是想找回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如今的日本社会讲求效率、数字化、标准化,但在“ほっかほっか亭”的LOGO上,仍保留着那份不完美的手感——正是这种“手写的不完美”,让人感受到一种罕见的温情。
或许,那位如今可能年近七十多的工读生是否被找到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留下的那几笔,早已成为一种生活的印记——提醒人们,在日复一日的快餐时代里,还有一些温度,不会随时间被消磨。
也许,这就是日本人常说的那句话:“ものに心が宿る”(万物有心)。
一笔一划的心意,也能跨越半个世纪,继续温暖人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物语(ID:Japanch)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