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一本秋刀鱼·2020-05-09 11:55:49·文化
10万+阅读
摘要:有些事只有年轻人能做到。在这样的时代里,就不一定要追求“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工作”了吧。做人,要快乐啊!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2019年7月,日本编辑人都筑响一携他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旧书《东京风格》(中文版)出席上海书展,一本秋刀鱼对他进行了专访。


【1】

都筑响一是谁?

上世纪八十年代,都筑响一进入日本当时(现在几乎也是)最时尚的杂志 POPEYE 编辑部,从事编辑和摄影相关工作。浸淫在“时尚圈”里,都筑却发现杂志上那些一尘不染、品味高雅的生活场景,在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中几乎看不见。

不仅是杂志,电视、报纸这类大众媒体上更是如此。大家在新闻里只能看到各国政要、经济豪强的动态,或者是令人唏嘘的悲惨事件。有哪家媒体会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这也因为太“普通”了。

都筑就觉得这种事很奇怪:明明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生活,怎么就没有报道的价值了呢?

就这样,都筑自己端起相机,开始拍摄普通人的家居。从1991年到1993年,都筑拍摄一百多个房间。房间的主人多是在东京打拼的年轻人,他们的租住的房间价格低廉,并不宽敞,却自有惬意自得之处。这些照片集结成书,起了一个气场2188平方公里的名字叫  TOKYO STYLE(《东京风格》)——真正的东京,真正的生活,不就是很酷的时尚吗?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东京风格》为契机,都筑把注意力进一步转向了那些活出自己风格的普通人,通过大量的拍摄、走访,编出了《珍日本纪行》《出租屋宇宙》《东京右半分》等妙趣横生的摄影作品集和采访实录,为大时代里的小浪花留下了记录。

因为独到的选题眼光和不追随潮流工作方法,都筑响一也被编辑圈里的大伙儿称为“圈外编辑”。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都筑响一

“圈外编辑”都筑响一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圈外”在日语里也有“手机信号接受不到”的意思,看来都筑和大家总是不在一个频道上。

村上春树评价他说:

“这家伙从名字到所做的事情都相当奇特。”


【2】

《东京风格》里的日本家居生活是啥样的?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1990年代初,一位“漂”在东京的年轻人租住的房子。

这是一件老式的木造公寓,移门上的松枝纹样显示它有些年头了。房间还算宽敞,有榻榻米的一室一厅,还有浴室和厕所。缺点是距离车站有二十分钟的路程。

房间里引人注目的是一对音箱和一把吉他。屋主是一名有志成为音乐家的年轻人,不过现在完全不出名。为了维持生计,只要不下雨,他就会去附近的建筑工地搬砖(真搬砖)。搬砖这种工作没有什么门槛,还有一个好处是工钱是一日一结的,而且比一般的打工要稍微高一点。

窗框上挂着四条牛仔裤,若干件T恤,还有两顶棒球帽,构成了屋主的服饰基本款,大概算是“极简主义”的先驱了。

这就是《东京风格》中的一页。这张照片也被选为日文版、英文版《TOKYO STYLE》的封面。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TOKYO STYLE 英文版,京都书院,1993年。

你觉得这位日本青年的房子怎么样?

《东京风格》中介绍了一百来间这样的房子。下面让我们一边来和都筑老师聊天,一边继续欣赏20多年前日本人的普通生活。


【3】

日常生活的原风景

让我们先从《东京风格》给人的直观感受谈起吧。

书名听起来像是介绍生活方式的时尚家居书。其实介绍海外优秀家居的出版物在中国也很流行。像BURTUS的CASA就是专门的家居生活杂志。还有BEAMS、MUJI主导的时尚家居刊物,向我们展示了先进国家的居住文化。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Casa BRUTUS 杂志,2019年2月号。

这些杂志中展现的家居场景通常是一尘不染、整洁有序,房间里洒满阳光,在适当的地方装饰着绿植,还点缀着一两样反映屋主兴趣爱好的用品。这些美好的画面凝结着读者的幻想,可以说是一种“让人憧憬的生活”范本。对杂志编辑来说,展现这样的画面就是他们提供给大众的“商品”。

时尚杂志里常会提到一个说法叫“没有生活感”,意思是呈现出一种轻松、美好的氛围,而把生活中那些一地鸡毛的琐碎事务隐藏起来。

反之,“有生活感”则让人觉得疲惫、烦恼,不美好。生活中的辛劳和琐碎太消磨心智了,如果它们都不存在就好了。

我们看到那些时尚家居照片时,一方面感叹这样的生活真是精美,一方面又将信将疑,感到这背后似乎有某些我们不愿面对的东西。

但翻开都筑响一的《东京风格》一看,却和我们熟悉的时尚风格大相径庭。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里展现的房子大多是狭小的单间,里面堆满生活用品或主人的嗜好品,不仅谈不上整洁,有些甚至乱得吓人,简直是“生活感满溢”。


【4】

都筑是怎么看待这种反差的呢?

  • 一本秋刀鱼:都筑先生,您好!《东京风格》中文版上市了。这本书诞生于九十年代初期,时隔近三十年,在中国出版,可见它顽强的生命力。真是可喜可贺。

    您怎么会想到做这个选题的?当时您在时尚POPBYE工作,这是一本非常时尚的杂志,他们肯定不会刊登这种风格的照片吧。把这样的生活方式展现出来,能够成为一件“商品”吗?

  • 都筑响一:《东京风格》是我30多岁时做的书。20来岁时,我在《POPEYE》《BRUTUS》这些杂志当编辑,工作非常忙。总算到了一个时期,自己觉得有一些余量可以重新审视一下周围的世界了。

    当时,我结交了很多比自己年纪小很多的朋友,他们经常请我到他们住的地方去喝酒。他们刚工作不久,都没什么钱,住的房子都很小,里头还乱糟糟的。小归小,乱归乱,却让人有种待着很舒服的感觉。这样的居所,和我们在杂志上经常看到的又气派又漂亮的房子大相径庭,我却觉得它们自有好的地方。这就是我想到做《东京风格》的契机。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会做成什么样的“商品”,总之就是觉得这个选题很有意思,所以大概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东京到处转悠,一个接一个的朋友找过去,寻访适合拍摄的对象。当时我在摄影专业方面的经验为零。一开始是想找一位摄影师组队采访的,但去了多家出版社谈意向,人家都不看好这个选题(因此也没有经费邀请摄影师)。所以没办法,只好自己买了大型照相机,一边练习一边采访拍摄。

    当时根本就没有这种类型的书,根本就没法去界定它能有多少商业价值。真的只是因为这个选题太有意思了,自己不肯放弃罢了。

    这本书里拍摄的照片并非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规划出来的“理想生活”范本,而是那些生活在东京,手上没什么钱却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年轻人的家居生活。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一位 “DIY达人” 的房间。

这间房间的主人是“DIY达人”。她喜欢逛各种二手用品义卖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再动手加工加工,把房间布置出自己的风格。她喜欢逛各种二手用品义卖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再动手加工加工,把房间布置出自己的风格。

一眼看去,房间里的装饰眼花缭乱,但色彩和图案却又莫名协调,整体来说散发着异域风情和怀旧感。很难想像,这样热闹的色彩搭配却能够营造出成熟、静谧的氛围,身处其中觉得很放松。

主人说,房间是“克里斯汀·拉克鲁瓦风”。倒还真有那种繁复雍容的气质。

  • 一本秋刀鱼:这里的屋主把自己的生活毫无遮掩地献给了镜头。您在采访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阻力?你是怎样说服他们的?

    这些人住着小小的、没那么整洁的房子,也不并不介意让人看到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可思议的是,这倒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内心有一种健康的态度。您怎么看呢?

  • 都筑响一:没错,正如你所言。刚开始拍摄采访的时候,我还在想要怎么去找拍摄对象——毕竟当时还没有因特网,但实际上做起来却十分容易。去有钱人家的气派的大房子采访基本上都很麻烦,这件房间可以拍,那间房间不行之类的要求多多。但没钱的年轻人就开放得多,都会友好配合。

    我大概拍摄了100个房间,几乎没有人拒绝的。这些人没有什么要隐藏的东西。我想,这样的人内心也是更宽容的。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一位热血系 “少年漫画作家” 的家。

这是一位颇有人气的热血系少年漫画作家的家。书架上堆得满满的漫画,还有“热血漫画家十训”用来自我激励。对中国读者来说,最有意思的无疑是墙上的周润发海报。

都筑老师透露说,这位年轻的女漫画家热爱重金属音乐和摩托车,每天顶着一头五彩斑斓的乱发奋笔疾书。

结合种种线索,我们可以猜出本屋的主人就是漫画家一本木蛮。据说,临近截稿日期时,会有五六名助手一起挤在这个小房间里赶工。

这个房间里充斥着的自由、混乱、欢乐、拥挤的气氛,也代表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工作者的生活状态。


【5】

一种名为“东京”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印象中,日本有个特点就是“小”。

日本人住的房子大多拥挤狭小。这本书中出现的房屋就很典型。日本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真的舒适吗?

翻阅《东京风格》时我们发现,其实很多人会在公司、附近的酒吧、旅行途中等地消耗掉一天中的大部分时光,只在睡觉的时候才回家,所以确实只要这么小的地方也能生活。

或许,正是东京这座大城市本身的资源,为这些蜗居者提供了住房以外的巨大空间,只要花不多的钱租下一处容身之所,就可以享受大城市的福利。

都筑在书中提到,这种蜗居方式是东京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本书才起名为《东京风格》。

  • 一本秋刀鱼:为什么东京会形成这样的文化呢?和世界上其他大都市相比,东京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使之形成了这种小居室+大都会居住风格?请您谈谈东京这方面的魅力。

  • 都筑响一:就像你指出的,《东京风格》中的居住方式之所以能够成立,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把城市街区作为自己房间的拓展加以利用”。以我个人经验,这点在很多亚洲的大城市,像上海、香港、曼谷等等都是共通的。

    硬要说东京有什么魅力的话,大概是“东京很安全”吧。大半夜里女孩子一个人出去闲逛也好,喝醉酒倒在路边睡过去也好,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在这种比较安全的环境里,“把城市街区作为自己房间的拓展加以利用”就显得更为容易了。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一位 “程序员” 的家。

这件仅有7平米的房间里住着一位程序员,他每个月只上十天班,其他时间都沉浸在美酒、古典音乐和哲学书籍中,堪称当代隐士。他每天主要的时间都在各家别有风情的酒吧度过。因此,住房方面只需要一间离酒吧街足够近的小房子,能铺下夜里睡觉的被褥就行。

他的房间里除了书籍和CD之外,只有基本的生活用品。注意左上角,堆放了几卷卫生纸。那是因为厕所是公用的,要自带厕纸。不过,相对于房子地理位置的便利和价格的优惠,这点小麻烦不算什么。

  • 一本秋刀鱼:住在这些房子里的很多是从地方上来的年轻人,初来乍到,他们能够利用的资源也很有限。等他们有了一些积累,是否就会去远一些的地方买个稍微大点个房子生活?这种居住方式是否是不得已而为之?

  • 都筑响一:人有各种各样,不能笼而统之地简单归纳。不过,原先生活在日本大城市的人们埋下的那种“必须要有自己房子”的信仰,我觉得是一点点变淡了。

    特别是现在网络和快递发展起来了,不管是在信息流通层面或是物流层面,大城市和小地方的差异变得没有那么大了。比如说成了家需要买房子,很多年轻人也会考虑不在东京买,而选择稍远的小城市(这样并没有很多不方便)

    另外,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可能也对日本人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影响。目睹了这种灾难,有很多人深深感到,费尽心力硬挤在东京这种大城市讨生活这种事情,真是非常空虚。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一位 “卡通玩具狂热爱好者” 的家。

这是一间堆满了卡通玩具的可爱房间,画面中间的巨型“大眼蛙”尤为引人注目。

九十年代时前后,日本卡通形象玩具十分流行。其中最热门的就是“三丽鸥”公司出品的卡通形象,大家熟悉的HOLLE KITTY就是这家的大明星。

这间屋子里住了小家庭的一家三口。女主人是卡通玩具狂热爱好者,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满了这间并不宽敞的房间。

不仅如此,从孩子的用品到丈夫的便当盒,所有用品都有她喜欢的卡通形象。这间超级“卡哇伊”的房间简直就是她的心灵写照

  • 一本秋刀鱼:距离《东京风格》出版已经快30年了。这些年里,社会环境和流行风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您是否了解现在东京“租房一族”的生活,他们的居住风格还向以前一样吗?

  • 都筑响一:我现在也时不时地去拍摄那些小居室,感觉和《东京风格》那个时候并没有多大变化。也就是大家不看电视了,换成了电脑,现在电脑也不太用了,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这种微小的变化是有的,但住在小房子里的生活方式,我感觉基本上没有大差别。

    但是,和30年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是,人们对东京的诉求减少了。以前,要是想自己搞音乐、画画之类的去谋生,也就是所谓的搞创意类工作的话,只有到东京来发展。唱片公司、画廊这种机构都只有东京有。

    但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如今的时代是只要在自己的家乡就能和世界直接连接。那么年轻人就不需要硬着头皮来东京,一边挤在狭小的出租房里靠打零工糊口,一边做着或许有一天会飞黄腾达的美梦。所以,并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变了,或是东京变了。而是现在这个世界的信息与物流的网络化带来了生活的根本变化。我想这是最大的改变吧。

    我自己呢,现在也经常去一些地方小城,那里有很多有意思的年轻人做着有趣的事情,不比生活在东京的逊色。现在这类采访真是越来越多了。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 这是一栋有年头的、会漏风的老房子。

这是一栋有年头的老房子,冬天常会感到从木头缝隙里钻进来的冷风。房子里住着夫妻俩和上小学的女儿。男主人是建筑杂志的编辑,运用自己的知识对老房子进行了一些维修改造。

照片拍摄的是这家的餐厅兼起居室。画面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椅子上的蠢萌卡通坐垫。定睛一看,原来这两把座椅竟是大名鼎鼎的丹麦品牌Y椅。

再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家的主人选择家居用品非常有品,从富有现代感的沙发、长餐桌、吊灯,到民俗风情的陶器和手编竹筐,无不反映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只不过,有了小孩以后,再“洋气”的客厅也“沦为”儿童乐园了。不可否认土是土了点,却也多出了很多幽默、温馨,和生活情趣。


【6】

大都市生活的打开方式

《东京风格》是从1991年开始动工的,当时正是日本经济顶峰时期,花花世界东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

1988年,歌手长渕刚的名曲《蜻蜓》就描写了小城青年对东京的渴望,以及在东京艰苦生存的心路历程,风靡一时。

1991年,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描写了一对背景差异巨大的情侣,女主角是归国子女,男主角则来自乡下地方。这两个人原本属于不同的世界,而正是因为东京的包容力,才让他们有了交集。

1991年的中国几乎没有“外出打工”这回事,所以当时我们的观众只注意到了爱情故事,并没有意识到剧中反映的背景冲突。二十多年过去了,电视剧中的生活也成为了中国的现实。

  • 一本秋刀鱼:您在中国也拍摄过一些年轻人的居住环境,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案例?

  • 都筑响一:我最早来中国,是在1990年代初期。当时有朋友住在北京,经常会前去拜访。最早的时候主要就在北京,后来开始去了各种各样的地方。但是,当时外国人在中国有很多限制,有些地方是不能去的,这跟现在的环境真是差别很大呀。

    大约十年前,我在日本的杂志上开始做一个叫《上海风格》的连载,为此经常跑来上海。做这个选题的时候,我认识了不少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他们有中国人、欧洲人、日本人,放着新房子不去住,偏偏要去租上海的“老洋房”住。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然后呢,十年后,也就是最近,我得到一个机会,又开始做这个《上海风格》。当初我刚来中国的时候,马路上还是自行车比汽车多的时代,如今的变化真是让人吃惊。不过,上海还留存有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老房子,有很多喜欢这种时代感的人们愿意选择这样的地方居住,这让我觉得很欣慰。

    但如你所说,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房租很高,我拍摄的很多年轻人都不得不住在群租房里。老房子的条件有限,厨房和卫生间都是合用的,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隐私生活得舒服一点,住在那里的人们想了很多办法,让我这个去采访的人也大开眼界。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 都筑在上海拍摄到的老洋房群居场景(图片来自受访者)。

一栋老房子里通常住着若干户人家,厨房等功能性设施往往是公用的。这间公用厨房里,每户人家有各自个灶台,煤气表也是分开的。

各家的生活方式互不打扰,又有一定的公共社交环境,可以说非常地 SHANGHAI STYLE了。

  • 一本秋刀鱼:为了更好的发展,年轻人离开家乡,来一线城市工作。大城市固然有很多机会,但生存也很艰难。其中买房无疑是压力最大的一件事。在中国,如果不能买房的话,很难在大城市扎根。

    您怎样看待“买房”呢?

  • 都筑响一:我今年63岁了,现在还是在租房呢。要在大城市买房子,在日本也是很辛苦的。——另一方面,没人买只能空关的房子也越来越多了。我自己对买房毫无兴趣,准备租房住到死了。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涨过了,所以为了投资而买房这种事情,基本上没有什么吸引力。

好不容易买了一个大房子,花了几十年还完贷款,这时孩子们都长大成人,离家独立生活了。而住宅折旧了又不是那么好卖,结果不得不独自生活在空荡荡的大房子。这样的老年人现在在日本有不少。看到这种老年生活的光景,要让现在的年轻人花几十年还贷买房,实在是缺乏动力。所以不愿买房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了。我反正觉得这样挺好的。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 这是一栋二十多年没有改造过的日式老宅。

这栋日式老宅里面住着一家四口,家里的装潢陈设完全以两个孩子的生活为中心。本来就不宽敞的客厅中间摆上了小朋友喜闻乐见的蹦床。形象诡异的玩具也散落一旁。前边还对着各种花色亮丽的小女孩用品。

靠窗边有两盆大型绿植,反映了主人的生活情趣。绿植看来养护状态不佳,完全不像时尚杂志里那么洋气,反倒是让人感觉很亲切:我们自己家的那棵也是这副鬼样子。

  • 一本秋刀鱼:漂在大都市里的年轻人,本身能力有限,怎样才能生活地更加自如一点呢?您可否提供一些建议?

  • 都筑响一: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现在的信息和物流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中国的情况和日本的并不一样,不能简单比较,但我觉得,如果这个地方生活艰难,与其硬撑,倒不如另外找一个适合生存的地方。不管在哪里生活,只要有互联网和快递,都有可能建立起和大城市差不多文化层次的生活。

    有些事情正是年轻人才能做到的,比如“发现新的场所”。这个地方太贵了,那么就找个便宜点的地方住。渐渐有新的朋友加入进来,这个地方就开始热闹起来,形成新的生活圈。世界上任何一个巨型都市都有这样的能量和活力。不管是在北京或上海,如果现在住的地方租金太贵,总会有那些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区域。贫困人口聚集的地方风评不好,租金也便宜。东京也有这样的地区。其实有不少年轻人很擅长在这种地区找到合适的居所。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 一对知性夫妇家中的一处书柜。

这对知性夫妇的家简直是书的汪洋大海。丈夫是哲学教授,妻子是美术老师。家里的藏书不仅有专业书籍,还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少女漫画。

无论走进哪间房间,面向哪面墙壁,都是这样堆着满满当当书籍的书架。图中是他们的储藏室。餐厅、卧室的墙壁也是如此规模,更不用说他们还有一间专门的书房。问起地震来了怎么办,夫妇二人都假装没听见。


【7】

编辑者都筑响一

《东京风格》这本写真集,现在已经变成研究日本90年代生活的重要资料了。

这些照片不仅满足了人们窥探“邻居家是怎样生活的”微妙心理,也给后来的建筑、室内设计,甚至影视编剧带来了灵感。这本写真集在海外也有很高的评价,这次又出版了中文版。

此后,都筑又策划了多本个性鲜明的写真集,还在运营自己的网站和邮件杂志 ROADSIDERS’S Weekly。

我们觉得,做一个时尚编辑是个让人羡慕的工作,都筑却没有照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成为了一个“圈外编辑”。

  • 一本秋刀鱼:“圈外编辑”和“圈内人”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什么样的题材会引起您的关心呢?作为一名编辑,您怎样理解“编辑的眼光”呢?

  • 都筑响一:我自己并没有以“圈外”为目标,只不过是一直在做自己想做的采访,结果发现自己成了“圈外”了。如果我们把大众媒体看作“圈内”,那么追踪报道那些大众媒体不会报道的事情,就变成“圈外”编辑了。

    但这并不是说,要刻意去找那些“谁都没有做过”的猎奇事物。就像“住小房子”这样,“其实是很多人都在做,只是一般媒体不会报道的事情”,我一直在采访。这种现象并非少数,虽然不能说是主流,其实是大规模存在的真实现状。但是,不知为何大型媒体却不会报道。我就是把这样的事情写成报道、做成书。

    所谓“眼光”这个东西,学是学不来的。说实在的,我认为“眼光”对编辑来说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远比它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好奇心、强大的能量,以及“相信的事情就百折不挠”的持续度。只有“一直坚持做下去”,才能开发出其他人所没有的眼光。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 一本秋刀鱼: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觉得生活压力很大,而工作是一件无趣的事,仅仅是为了谋生。您怎样看待工作这回事呢?

  • 都筑响一:以前大家认为“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工作”是最好的,为此需要一种精神上的饥饿感。不过我发现,现在认为“真的喜欢的事情还是不要变成工作为好”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做一份普通的工作赚点钱,有点自己的闲暇时间可以从事一些有趣的活动,现在这样的人也很多见。比如自己写书、搞音乐、画画之类,以前只有专业人士能够发布自己的作品,而现在业余爱好者也可以向世界发布了。在这样的时代里,就不一定要追求“把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工作”了吧。

    为了工作疲于奔命的年轻人在日本也有很多。但是,现在的中国比日本竞争更严峻,真是很辛苦啊!

    我经常跟日本的年轻人说,工作真的干不下去了,就辞职好了。比起历经艰苦获取成功,更重要的是避免让沉重的压力毁坏心灵的危险。有条件的话应该出去旅行看看世界。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你就会觉得自己认为那么痛苦的生活和有些人相比已经是多么幸运。你还会发现,“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生活方式”其实有很多很多。

    快乐工作的秘诀,就是不要去做不快乐的工作。

  • 一本秋刀鱼:感谢都筑老师的建议!也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新书大卖!


※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文化课,文中图片除说明外俱来自都筑响一《东京风格》。

【作者简介】一本秋刀鱼:解析日本文化的书探事务所。成员曾供职于《每日新闻》社、学研社、Kindle及iTunes团队。(微博/微信公众号:一本秋刀鱼)


- 本文书单 -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东京风格》

[日] 都筑响一

纪实摄影名作

长销二十五年的出租屋写真

黑洞般迷人的东京蜗居百景

今敏动画《未麻的部屋》作画参考

"圈外编辑"都筑响一初心之作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东京右半分》

[日] 都筑响一

都筑响一开发的东京新秘境

584页,80余篇报道

108处都会秘境,1300余张图片

感受东京的原生魅力

这里有东京最奇特又最默默无闻的人出没

中文版《东京风格》的封面用了都筑响一自己拍摄的东京俯瞰图。乍看之下,这张照片令人十分困惑:我们熟悉的东京景观,好像一个也没看到。

据都筑老师介绍,这张照片是他在池袋SUNSHINE大楼的观光台拍摄的。镜头之下就是东京的北边。

对东京比较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池袋位于东京市的西北方。从SUNSHINE观光台看出去,往东可以看到上野公园、天空树、东京站。往南看是东京最繁华的中心区,可以看到六本木、新宿。往西可以看到富士山。

往北呢?北边什么景观也没有,只有那些平淡无奇的街区,住着看似平凡又有声有色的普通人。

此中真意,正是都筑响一想通过《东京风格》告诉我们的。

敬请享用。

专访丨都筑响一:一种名叫“东京”的生活方式

点击图片,走进真实东京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一本秋刀鱼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