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日本物语(ID:Japanch),作者:虾酱,日本通经授权转载。
在网络时代,没想到菜名也能掀起一场“文化风暴”。一份再普通不过的中国家常菜——水蒸蛋,竟然被包装成“Japanese Steamed Egg”横空出世,硬是让国外网友刷出五千多万的惊人播放量。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近日一个中国博主在社交平台上教大家如何做水蒸蛋:打散的鸡蛋遇上温水,蒸上十几分钟,撒点葱花酱油,滑嫩如玉。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家里孩子都能做”的菜式,却被一位德国美食博主翻版,视频一经发布,配文却变成了“Japanese Steamed Egg”。
更戏剧性的是,其他外国网友们立刻跟风模仿,也纷纷打上“日式料理”标签。面对这种“改头换面”的操作,其实不少日本网友都坐不住了:“我们家的茶碗蒸,可没这么做!”
对比一下中国的水蒸蛋和日本的茶碗蒸,差异一目了然。中国的水蒸蛋追求的是极致的细腻和清淡——原料简单,技法明快,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温柔慰藉。
而日本的茶碗蒸则讲究高汤底味、配料讲究,从虾仁到蘑菇、鱼板、银杏,每一样都是精致料理的代名词。
日本人把它归为怀石料理的重要一环,讲究层次和仪式感。所以,德国博主复刻的是中国的做法,却在传播中“移花接木”成了日式风格。这样的张冠李戴,并非孤例。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日式”标签如此能带流量?这背后既有欧美社会长期对亚洲美食的刻板印象——日餐等于高端精致,中餐就是“快餐外卖”的逻辑,也有短视频平台算法的“选择性推荐”在推波助澜。
在流量和商业化面前,标签甚至比内容更重要。比如同样一份菜,如果是Japanese什么什么,在海外的播放量就能一飞冲天;而贴上Chinese,点击的人就不多,平台也没推荐,这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但却值得我们反思。
2024全球最佳国家日本首次位列第2还超过了美国
当然,文化传播本身是开放的,饮食更是如此。菜品流转、技法融合,本来就很正常,但如果任由误读和错位长期存在,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北京烤鸭成了韩国名菜”的荒唐局面。这件事对中国美食创作者其实也是一种提醒:与其纠结被谁“抢了名头”,不如主动出海,把水蒸蛋、宫保鸡丁、红烧肉背后的中国故事讲出来。
讲究的不只是怎么做,更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吃它的历史和人情。把真正的中国味道带到国际舞台,让更多人知道,亚洲美食的丰富与多样。
最后,聊到“日式吸流量”的现象,倒也不是说日本美食没有魅力。相反,正因为日本餐饮产业长期注重品牌、包装和精致文化输出,才让全世界对“日式”二字趋之若鹜。
反观我们是否也该借鉴其长,除了守住味道的根本,更要讲好菜品的故事、包装好文化的内核?让世界看见真正多彩、真实的中国味道,而不是别人想象中的“中国式标签”。
文化传播的路上没有终点,下次刷到被误认为“Japanese Steamed Egg”的水蒸蛋,不妨在评论区留一句:这其实是我们“妈妈的味道。”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物语(ID:Japanch)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