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日本资讯大型中文门户网站
公众号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日本通·2025-10-09 16:00:00·社会
8689阅读
摘要:“战争中受害的,是两国的老百姓。无论政治如何,市民之间的交流应该继续下去。”一位老人如此感慨。这句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和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记忆和行动去守护。

本文来自公众号:日本物语Plus(ID:Japan_Plus),作者:犬山柴男,日本通经授权转载。

八十年,可以让一个人从婴儿成长为老人,也足以让历史翻过几代人的篇章。但对于那群曾被称为“残留孤儿”的人来说,这段记忆始终深深刻在生命里,从未消散。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本月,一支约九十人组成的日本访华团抵达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这是由NPO法人“中国归国者·日中友好会”时隔六年再次策划的活动,也被认为是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访华。因为参加者大多已是八旬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当年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如今白发满头,步履蹒跚。再过若干年,类似场景恐怕很难再现。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日本残留孤儿的出现,是二战末期的一段特殊历史。1945年日本战败撤退时,大量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平民因战火仓促分散。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战乱中,许多家庭被迫分离,父母有的音讯全无,有的无力携带年幼的孩子逃亡,结果孩子们只能被遗落或失散。正是在那样的动荡年代,中国普通百姓收养了这些孩子。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彼时中国社会同样满目疮痍,粮食短缺,百姓日子极其艰难。但即便如此,还是有人愿意分出一碗粥、一件衣服,把他们抚养成人。没有这些养父母的善意,许多日本遗孤恐怕早已葬身乱世。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埼玉市的高桥秀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如今八十岁的他,出生半年后便在黑龙江宁安被中国夫妇收养。母亲留下的寄养记录让他在1967年确认了身份,并于1982年回到日本。当年战乱中,父亲下落不明,九个兄弟姐妹中有三人成为残留孤儿。他坚定地说:“战争绝对不可以。”即使在日本生活多年,他依然强调:“在日本生活,但无法忘记中国。”因为那里有养育之恩。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来自东京板桥区的中本富子,也是一名残留孤儿。她出生在吉林长春,战后不久被母亲托付给中国人家。她在养父母的对话中才知道自己是日本人。养父母过世后,她从1995年起寻找亲人,却始终没有结果。唯一的线索只是“平尾”这个姓氏。于是,她从“中国”“日本”和“富士山”各取一字,为自己拼出新的名字。她说:“亲人没能找到,人生总像缺了点什么。战争真是最可憎的。”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这些人的生命轨迹,都因战争而改变。失去父母,却在异国得到新的家。被收养的他们,与中国养父母建立起真挚亲情,吃着同样的饭,过着同样的日子。长大成人后,即便回到日本,也依旧保留着中国的生活习惯和口音。这种跨越国境的人情与亲情,成为他们一生无法割舍的烙印。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八十年代起,日本政府在调查确认身份后,组织大批残留孤儿回国。但他们并不轻松。语言不通、文化隔阂、就业困难,让不少人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很多人一生都在自问:“我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这种矛盾感伴随他们至今。与此同时,他们也始终没有忘记在中国得到的抚养与恩情。

看着他们拄着拐杖,彼此搀扶着走在哈尔滨的街头,很难不生出惋惜之情。这些老人或许已没有多少机会再次远行。未来,这段记忆将交由他们的子女、孙辈去延续。但他们最想传达的,是一种不该被遗忘的事实:战争让孩子无家可归,但普通人善意的怀抱却能拯救生命。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战争中受害的,是两国的老百姓。无论政治如何,市民之间的交流应该继续下去。”一位老人如此感慨。这句话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和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代人的记忆和行动去守护。

八十年的光阴过去,遗孤们的背影已不再挺拔,但他们的人生始终在诉说一个事实:在最艰难的年代,是普通的中国家庭接过了生命的火种,把异国的孩子抚养成人。

日本残留孤儿的最后一次访华,难忘当年中国人无私的大爱收养

这些经历提醒人们,历史的伤痛无法改变,但善意值得被一代代传下去。真正需要铭记的,不只是苦难,而是从苦难中生出的仁心。唯有如此,未来才不会再让战争撕裂无辜的家庭。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物语Plus(ID:Japan_Plus)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