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公众号:日本这些事儿(ID:riben66666666),作者:FanjameK ,日本通经授权转载。
说到中国家长送娃来日本读书,最大担忧往往是怕孩子被孤立、怕被排挤,怕在班里永远是“外人”。但最近东京港区曝出的一则新闻,彻底颠覆了这种想象。
一位日本前官员的女儿,竟然被中国籍同学长期霸凌到患上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晚上睡不着只能靠药物维持。对,就是那种电视里常见的“战后症状”,发生在一个五岁小女孩身上。
这位父亲叫 宇佐美典也,曾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僚,如今是制度分析师。
他在社交媒体发文,透露女儿从去年 12 月起因为遭遇霸凌,彻底不敢去幼儿园。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加害者不是陌生人,而是同一个中国籍小孩。即便女儿转过一次园,对方也“如影随形”,继续排挤,不让她和其他孩子玩,还摆出“命令口气”。
医院开具的诊断书写得清清楚楚:欺凌持续一年以上,孩子晚上频繁回想,陷入恐惧,睡眠障碍严重,只能依赖药物。
宇佐美一开始还没点名身份,只是称呼对方为“A”。他忍了很久,寄希望于教育委员会和幼儿园采取措施,结果——时间一天天过去,情况没一点改善。女儿依旧没法去学校,他的妻子甚至因此患上抑郁。
9 月 12 日,港区方面给出的“解释”,在宇佐美看来就是——优先保障加害儿童的出勤权利。
这一下彻底击碎了他的希望。他在 SNS 上怒斥:“别再说空话了,能不能真正保护一下被欺负的孩子?”甚至直接点名区长:“为什么要保护加害者,却丢下受害者?”
这条帖瞬间爆火,浏览量直冲 1400 万,一夜之间把事件推上舆论焦点。
随后,宇佐美的矛头不止对准教育委员会,还指向整个港区教育行政。他讽刺区政府:“预算不足不补充幼儿园老师,却大方拨款让中学去新加坡修学旅行,这财政分配简直疯狂!”
港区前阵子还高调宣称“以孩子为中心”(こどもまんなか宣言),结果真出事了,却成了口号党。
随着细节被不断披露,宇佐美终于在 9 月 12 日首次明确指出:加害者是中国人。
他还写道:“真正努力融入日本社会的外国人当然受欢迎,但如果有人只和同胞抱团,无视日本的常识和社区,那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
两天后,他又补刀,批评对方家长“拿出莫名其妙的中国式逻辑”,靠中国人社区规避日本规则。
虽然这些发言后来被他删除,但火已经点燃,争议根本收不回去。
毕竟,日本社会里本来就存在排外情绪,这下等于送了一桶油过去。
在这场僵局里,唯一伸出援手的是区议员 新藤加菜。
她接到宇佐美咨询后,主动出面与教育委员会交涉,推动幼儿园尝试“分组上课”,让小女孩和加害者不在同一时间段活动。
这样一来,孩子终于能在周一上午短时间返园。宇佐美全家终于觉得稍微“爬出了谷底”,对新藤表达了感激。
不过他进一步要求的,是让加害儿童被“出席停止”(相当于停学处分)。
问题在于——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确实有这种处分,但几乎只在传染病之类的情况才适用。幼儿园霸凌?几乎没先例。
9 月 18 日,港区教育委员会终于发布公告,承认确有“疑似欺凌”案件存在,并称已在 4 月成立专家会议调查,预计 9 月下旬公布报告。
但对宇佐美来说,这种官腔根本没用。他直言:“喊口号喊了多少年?到头来真正行动时,却把我们一家推到谷底。”
事件越闹越大,日本网友也吵翻了:
@tokyo_parent:对您一家的痛苦深表同情。但您希望行政如何改善呢?幼儿园不在《防止欺凌法》的适用范围内,要让加害者转学恐怕难度很大吧。
@mama_2023:我同事的女儿也被中国籍孩子霸凌,和对方家长沟通后反而更糟。因为住在同一小区,转学都没用,最后搬到外县才解决。学校因为对方是中国人,就选择不作为,真的屈辱。
@justice_japan:这不仅仅是外国人问题,而是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保护加害者、抛弃受害者”现象。行政只会迎合声音大的那方,最终只会让社会腐烂。政治家和公务员必须为此负责。
可以看出,网友的情绪既有对受害者的同情,也掺杂着对中国人群体的刻板印象,更有对日本教育行政的不满。
青春校园本该是孩子们最单纯的地方,但如果制度和大人们的冷漠让它变成战场,那受伤的不止是一个孩子,而是整个社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日本通立场
本文由 日本这些事儿(ID:riben66666666) 授权 日本通 发表,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形式转载。
参与讨论